邓联合教授主讲 “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现象的'箕踞' ”
Body
2022年5月30日晚,中山大学哲学系(珠海)邓联合教授做客文珠“新文科与中华经典海外传播”系列讲座第3讲,讲授 “ 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现象的'箕踞' ”,讲座由中文系(珠海)贾智副教授主持,徐俊刚副研究员、孙广博士后参与对谈。
讲座伊始,邓联合教授介绍了一些学界对于饮食衣服的哲学研究成果,向大家展示中国哲学的研究也可以非常有趣,消解了大家对于哲学的“枯燥”印象,随即就转入了本次讲座的“箕踞”。邓联合教授首先通过出土文物、文学作品、生活故事、日本传统等,介绍了“箕踞”到跪坐的变化。随即指出,在中国历史上,“箕踞”作为一种身体姿态,一直受到主流社会和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厌弃,并分别从人兽之别、夷夏之异、殷周之变、礼与非礼的角度揭示了古人在不同角度对“箕踞”的排斥和厌弃现象。
在古人看来,“箕踞”代表的是人的原始本性,是“夷狄”等较原始的文化的体现,是殷商的主流习俗,更是“非礼”与“人欲”的代表,应当遭到鄙夷和厌弃。庄子是历史上最著名的“箕踞”之人,后世的阮籍、嵇康等人也多效法庄子而有“箕踞”的表现。这些现象,遭到了学者们普遍的批评,即便是注解《庄子》的学者,也对庄子的这一行为多有抨击。事实上,古人的生活本来有礼仪场合与其他场合之分,在礼仪场合要求跪坐,而私人生活中则不妨“箕踞”。但是,孔孟对“礼”的绝对化和泛化,为“礼”侵入私人生活作出了理论先导,直至宋代以后,“礼”对“箕踞”所代表的个人生命姿态的干涉,遂造成了“以理杀人”的状况。庄子“箕踞”的表现,代表的是庄学“逍遥”的精神追求;而儒家对“箕踞”的否定,则代表了一种虔敬恭顺的生活方式,这是庄学与儒学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精神的典型体现。在我们的生活中,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,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不妨多吸收一些庄学的生命精神。
在随后的对谈中,徐俊刚副研究员指出,邓联合教授的讲座,广泛涉及文史哲各个领域,为我们年轻学者作出了表率。不过,早期甲骨文中人形的坐姿多为跪坐状态,跪坐的姿势,或许是周代继承自殷商已有之俗。殷商是否是以“箕踞”和“蹲踞”为主,还应当进一步考察。孙广博士后则指出,儒家“礼”的泛化和对私人领域的侵入,是有阶段性特点的,先秦儒家强调“大者不逾闲,小者出入可”,对“礼”的规范性还不是很细致;至汉代三《礼》成书,遂将“礼”的规定细化到各种细节,但仍限于礼仪场合;至宋代表彰“四书”,对“慎独”的理念推崇备至,于是极为私人的“独”的场景,也必须严敬守礼。邓联合教授则进一步强调,原本“礼”限于士大夫阶层,但后世通过三老五更制度、乡约、家训等形式,使得“礼”更进一步向底层社会和世俗社会侵入,也是“礼”的泛化的典型体现。贾智副教授则补充,唐诗之中多有对于“箕踞”的描写,尤其如白居易的诗歌,或许可以作为本文的补充。
在提问环节中,同学们针对跪坐的具体姿态及其辅助用具、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论文的选题方法等,与邓联合教授作了充分的交流,在场师生均收获满满。最后,在热烈的掌声中,本次讲座圆满落幕。